胆碱能性荨麻疹一则
患者女,54岁。
主诉:全身皮肤刺痒、刺痛感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曾至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3个月,无效。自诉遇风后症状加重,日晒后出汗多,平素纳可,眠一般,多梦,脾气急,晨起有口气,冬天手脚稍凉,体力差,偶感乏力,小便稍黄,大便3-4日1行,时大便粘滞。患者面色潮红,声音洪亮。舌淡胖,尖稍红,苔薄白腻,脉尚可。
西医诊断:胆碱能性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证型:肝经郁热,脾虚湿蕴
治法:疏肝清热,健脾祛湿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5g 白芍15g 云苓皮20g 陈皮9g
生意仁30g g丹皮12g 薄荷6g 白疾藜15g
栀子12g 生牡蛎30g(先煎) 地肤子30g甘草6g
15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大便转正常,瘙痒未见明显减轻,且诉遇冷风或汗出则刺痒,入睡难,舌淡,尖红,苔薄白稍腻,脉可。初诊辨证有偏差,此乃风寒轻证,且营卫不和,兼有郁热,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生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白鲜皮30g
生姜6g 大枣12g 炙甘草6g 茯苓18g
黄芩10g(先煎)生牡蛎30g
15剂,水煎服
三诊:刺痒消失,但遇冷仍痒,入睡难,舌淡,尖红,苔白腻,脉可。
生麻黄8g 炒杏仁9 g 桂枝12g 茯苓20g
炒苍术15g 白豆蔻9 g 生石膏20g g(先煎)生姜6g
大枣12g 炙甘草6g 地肤子20g
15剂,水煎服
按语:荨麻疹分为自发性荨麻疹、诱发性荨麻疹和具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综合征三类。 其中,诱发性荨麻疹是由物理因子或其他因子诱发。本例患者所患的胆碱能性荨麻疹即为诱发性荨麻疹中的一种。其诱因主要为运动、摄入热的食物或饮料、出汗及情绪激动等。此型皮疹的特点为除掌、跖外泛发1~3mm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红晕,其中有时可见卫星状风团,也可只见红晕或无红晕的微小稀疏风团。有时唯一症状是剧痒而无风团。
本例患者初诊时皮肤刺痒、刺痛,脾气急躁,晨起有口气,小便黄,大便时粘滞,舌淡胖,尖稍红,苔薄白腻,初诊辨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证。治当疏肝清热,健脾祛湿,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半个月,仅见大便转正常,主症瘙痒未见减轻,仔细询问,患者诉其遇寒风或汗出则刺痒,根据其舌脉,重新辨证为风寒轻证,兼有郁热,改方用麻桂各半汤加减。以麻桂各半汤去杏仁,加黄芩清解少阳郁热,生牡蛎平肝熄风安神。半月后刺痒消失,但遇冷仍痒,舌脉同前。考虑风寒未解,处方再做调整。以麻桂各半汤去白芍,加重麻桂用量,并加小量生石膏清热宣解,茯苓、炒苍术、白豆蔻燥湿化湿健脾,地肤子除湿止痒。药后痒止,风团亦止,遇冷也未再痒,原方略事加减再进三周,诸症若失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