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角化型湿疹一则
王某,男,9岁
主诉:掌跖部红斑、脱屑、干燥、皲裂伴瘙痒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掌跖部位出现红斑,伴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角化增厚,局部干燥、脱屑、皲裂, 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手足癣”,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效差。刻下症见手足掌跖部位大片红斑、脱屑、干燥、皲裂、瘙痒,纳眠可,大便干,3日1行。舌淡胖,苔薄白,脉可。
诊断:西医诊断:角化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证型:脾虚湿蕴,夹瘀化热证。
治法:健脾祛湿,化瘀通络,清热止痒。
方药:
生白术20g 炒积实10g茯苓18g 炒意苡仁18g
陈皮9 g 黄柏10g 蜈蚣2条 白鲜皮18g
生地15g 益母草12g
15剂 水煎服
二诊:药后皮损稍减轻,大便较正常。舌淡胖,尖红,苔薄白腻,脉右弱,左可。调整处方:
炒白术12g 川 朴9g 茯苓18g 生意苡仁18g
炒苍术15g 当归12g 生地15g 蜈蚣2条
白鲜皮20g 黄柏10g
15剂 水煎服
三诊:药后掌跖部位皮损明显减轻,足底基本恢复正常,皲裂愈合。舌尖红,苔腻,脉可。中药9.11二诊方药加牡丹皮9g,21剂,水煎服,巩固疗效。
按语:掌跖角化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多表现为手掌中部、指掌侧、足跖处,皮损干燥、肥厚,角质增生,常伴有剧烈瘙痒、皲裂、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西医常用激素软膏外抹,多开始有效,日久则无效甚或导致皮损角化和干燥加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属“鹅掌风”、“慢性湿疮”范畴,《外科正宗》云:“鹅掌风由手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致皮枯槁……初起红斑白点,久则皮肤厚,破裂不已。”认为是内有火热血燥,复感外界寒冷所致。现代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掌跖部乃脾所主,故掌跖部皮损多责之于脾的功能失调。脾虚湿蕴或湿盛困脾,日久湿瘀阻滞,肤络不畅,肌肤失养而成本病。
本例患者掌跖部大片红斑、脱屑、干燥、皲裂伴瘙痒达1年余,搔抓后皮损角化增厚,单从皮损辨证,似属燥热之证,但其舌淡胖,苔薄白,脉象不弱,提示湿盛困脾,大便干,3日1行,乃湿邪日久不得消除,湿从燥化。其病机为湿盛困脾,日久化热或过食辛辣,致湿邪化燥生热,走于脾所主之手足,而为本证。故治疗时以除湿健脾,化瘀通络、清热止痒为主。首诊以枳术汤加味:生白术、炒枳实除湿健脾,行气通便;茯苓、炒薏苡仁、陈皮辅助白术利湿健脾理气;黄柏、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生地养阴润燥,配伍蜈蚣活血通络,益母草一味兼具凉血、活血、利水之效,全方共奏除湿清热,通络化瘀,养阴润燥之功。二诊大便通畅,皮损减轻,舌尖稍红,将生白术改为炒白术,加强健脾益气之功;生薏苡仁清热利湿,性质平和,祛湿作用更偏于清利,《景岳全书》记载:“薏苡仁,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能去湿利水”;炒苍术辛、苦,温,归脾、胃,发挥燥湿健脾之功;当归养血活血,辅助生地滋阴养血;厚朴祛湿行气化湿。三诊皮损基本恢复正常,舌尖红,苔腻,故加牡丹皮增强清热凉血之功,巩固疗效。
此例患者掌跖部位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燥热之象明显,若辨证不准确,一味以清热养阴润燥为法,此乃只见其表,未解其里也。本例除湿健脾,湿去则热亦化,燥乃去之,病向愈矣。其瘀热阻络,加黄柏、蜈蚣、益母草以清热活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