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糠疹一则
患者女,36岁
主诉:全身散在红斑,脱屑、瘙痒2月。
现病史:患者2月前发热后全身出现红斑,脱屑、瘙痒。曾至多家医院治疗,期间外用“氟米松软膏”,口服“青黛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润燥止痒胶囊”及中药治疗,疗效欠佳。现症见:腰臀、四肢密集暗红斑,红斑色淡暗,边缘稍隆起,上覆糠秕状细小鳞屑,呈领圈样。患者面色暗而无华,畏寒,乏力,咽中有异物感,入睡难,多梦易醒。大便干,1-2日1行。平素无口干苦,纳可,易急躁。月经正常。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左细弦,右细。
西医诊断:玫瑰糠疹
中医诊断:风热疮
证型:气虚阳弱,肝郁脾虚,风热血热
治法:补气温阳,疏肝健脾,凉血祛风
炙黄芪30g柴胡12g 桂枝12g 白芍12g
凌霄花15g栀子12g 紫草18g 牡丹皮12g
茯苓20g 生白术30g炒枳壳10g白鲜皮30g
15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皮损基本消退,不痒。面黄,大便转正常。舌淡,苔白腻厚,脉左细稍弦,右可。
党参10g 桂枝12g茯苓20g 陈皮9 g
姜半夏12g藿香9g 石菖蒲12g栀子10g
凌雪花12g紫草15g鸡血藤20g地肤子20g
甘草6g
15剂水煎服
按语:玫瑰糠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红斑丘疹鳞屑性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皮损为初发时玫瑰红色母斑或丘疹,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可见糠秕状鳞屑附着,皮疹长轴和皮纹一致,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可伴有瘙痒,好发于青中年躯干和四肢近端,春秋季多见。目前该病发病原因与机制尚不明确,有感染、免疫、药物、遗传等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认可度较高。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较少,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组胺药配合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以抗炎、止痒,缓解患者刻下症状,但常无法根治,且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远期疗效不佳。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风热疮”范畴。风热疮病名首见于明代申斗垣的《外科启玄·风热疮》,书中记载:“此疮初则疙瘩,痒之难忍,爬之而成疮,似疥非疥,乃肺受风热,故皮毛间有此症也。宜防风通圣散数剂治之。”认为此病多因血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风热滞结,郁于皮肤,闭塞腠理而致。
本例患者皮损色暗淡,鳞屑较多,并有畏寒,乏力,咽中有异物感等症,结合其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左细弦右细,辨证为气虚阳弱,肝郁脾虚,风热血热,治以补气温阳,疏肝健脾,凉血祛风。初诊方中黄芪、桂枝补气温宣,柴胡、白芍、茯苓、生白术、枳壳疏肝健脾,且枳术丸健脾行气润下泄热,凌霄花、栀子、紫草、牡丹皮凉血祛风,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全方思路清晰,表里兼顾,寒温并用,肝脾同调,故皮损快速消退。二诊时患者皮损基本消退,通过皮损与整体综合辨证,患者仍有脾虚湿盛,痰湿内阻,兼有郁热,应当健脾化湿、理气化痰、清热凉血、活血通络。故用党参益气健脾,桂枝助阳化气;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搭配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窍,强化祛湿效果;栀子、紫草、凌霄花、地肤子继续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鸡血藤活血补血,疏通经络,与桂枝的温通作用相辅相成。